文化 和旅游部牵头,山东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博览会,9-13日~18日在美丽的济南举办,博览会共吸引82万人次参观,盛况创近年山东文化类博览会之最,博览会采用“一馆多点”的模式,在济市设立了1个主展馆,济南和潍坊共设立9个分会场。今天让我们把目光转到博览会的九如山会场,百布堂这次依然是带着枣阳粗布制作技艺来到国家级非遗博览会。同文化界领导,各地的文化传承人,交流成果,共同探索,展望未来。
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 齐聚九如山,在博览会现场 人流如织,四面八方的游客目光应接不暇,可谓是眼界大开,心潮澎湃,各式各样的文化品,又新奇,又有趣,来自各地的传承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绝活,可谓是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级博览会的实力。
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 齐聚九如山,在博览会现场 人流如织,四面八方的游客目光应接不暇,可谓是眼界大开,心潮澎湃,各式各样的文化品,又新奇,又有趣,来自各地的传承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绝活,可谓是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级博览会的实力。
博览会上高手如云
枣阳粗布制作技艺又将如何在九如山上
脱颖而出?
百布堂一直相信
好的文化 一定会得到好的传承
这是百布堂的信心
也是百布堂的勇气
枣阳手工粗布,又称老棉布、老土布。历史上,枣阳的交通相对闭塞,农妇们只能自己织布做衣裳,于是“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便应运而生,其历史可追溯至6300年前,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纺轮就是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明证。
枣阳手工粗布要经过轧花、纺线、染线、浆线、牵经、上机、织布、染布等17道工序才能完成,技艺十分复杂。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枣阳手工粗布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王义林和小儿子刘大友却坚持将这项古老的工艺传承了下来。
“我是穿粗布衣服长大的,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总是白天干农活,晚上织布,给我们这些孩子做衣服。”百布堂手工家纺董事长刘大友先生对枣阳粗布有很深的感情,他介绍,枣阳手工粗布不仅质地柔软、不起褶皱,还有不褪色、不起球、耐水洗等特点。
刘大友先生所说的这位母亲——枣阳粗布传承人之一的王义林女士。即便济南与武汉相隔甚远,鲐背之年的王义林女士依然奋斗在非遗文化传承第一线。
在此次非遗展上,群星荟萃,各有所长,但是百布堂专属展位前一直人流涌动,包括非遗司陈通她出生于民国时代(1927年),成长于新中国,绽放于新时代。自10岁跟随大人学习织布起,已专注这项技能超过80年。她就是91岁的湖北省级非遗项目——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的传承人王义林老人。这位国宝级非遗传承人不远千里来到九如山,只为将这项传统技艺真正带到万千游客的身边。司长在内的各位领导都赞赏有加,并热情询问枣阳粗布传承现状和产业发展情况。
百布堂公司董事长枣阳粗布传承人刘大友先生
向陈通司长汇报枣阳粗布传承和产业发展情况
91岁的老奶奶凝望着如织的人流,眼中满是欣慰,此时此刻,枣阳粗布不仅是枣阳人的文化,
它将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拥抱更多的消费者,这是一个产业的壮大,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老奶奶为之奉献一生的心愿。
即使路途疲惫,老奶奶依然坚持在文化传承第一线
老奶奶注视着眼前如织的人流
面前是枣阳人一针一线的手工织做
我们看到的是百布堂坚定的步伐 美好的未来
为百布堂在国家级非遗博览会上取得圆满成功而喝彩